艾灸时长要分部位
发布时间:2025-09-29
来源:网络
阅读:() |
艾灸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,凭借其温通经络、扶正祛邪的独特功效,展示了不俗的治病养生实力。对于灸量,《扁鹊心书》中早有“灸不过三分,灸多则伤肌”的记载。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经络纵横交错,穴位分布全身,各部位皮肉厚薄不同,与脏腑远近有别,对艾热刺激的敏感度和承受力存在差异。了解“部位差异化灸量”这一概念,是提升艾灸疗效、避免不良反应的关键。
头面部的皮肤肌肉薄、神经血管丰富,对艾热较为敏感。艾灸应以“少而精”为原则,每穴灸3~5分钟为宜,艾条应距皮肤4~5厘米,同时要注意避免灼伤,尤其要保护好眼睛。
手腕、脚踝等四肢末端皮肉不厚,穴位较为表浅,又是许多重要经络所过之处,因此艾灸感传明显,易于得气。建议每穴灸5~10分钟,灸距保持在3~4厘米。不过,足底是肾经要地,且远离重要脏器,灸量可适当延长至二三十分钟。
胸腹部脏器集中,但各区域特点不同:1.胸部为心肺的“居所”,不宜大灸量,每穴5~10分钟为宜;2.上腹部为脾胃区域,可适当增加灸量,每穴10~15分钟;3.下腹部乃丹田之处,是培本固元要地,每穴可灸15~20分钟。
腰背部肌肉丰厚,耐热性强,艾热渗透效果好,且为脏腑俞穴(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)聚集之处,尤其适合艾灸,是治疗慢性病和虚寒证的好位置。灸量以每穴15~20分钟为宜,可将艾条置于距穴位2~3厘米处,不感到烫即可。
除了时间参考外,艾灸还应遵循以下原则:1.感传为度。艾灸时应感受到热力渗透或传导,而非表面灼热,最佳状态是热而不烫、温而持久。2.皮肤变化。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宜,若出现灼痛感,应立即调整距离或停止艾灸。3.个体差异。老年人、体弱者应适当减少灸量,反之,寒证明显者可酌情增加灸量。4.时间选择。饭后一小时内不宜灸腹部,一般上午艾灸效果优于晚上,但足部适合睡前艾灸,更有助于睡眠。特别提醒,若艾灸后出现口干、烦躁等不适,应减少灸量或暂停,并适当饮用温水。
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医师 潘江
(文字来源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article/4OSKYlO1cnH)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https://qiye.58pic.com/newpic/71509582.html)
相关热词搜索:艾灸时长要分部位
上一篇:防蚊虫,中医有妙招(中医养生)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