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冬养生四个关键词
发布时间:2025-11-05
来源:网络
阅读:() |
气温逐渐走低,我们即将步入万物收藏的冬季。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有云,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”,意思是说,冬季生机潜伏、阳气内藏,因此养生重在“藏”,以顺应天时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病科(心血管内科)副主任、主任医师范建民给出了四个安稳过冬的关键词。
保暖。冬季寒气当令,而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。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,是温暖和动力的源泉。一旦阳气受损,不仅会感到寒冷,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,引发各种疾病。养生要点:1.重点防护头颈背足。头为诸阳之会,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地方,外出戴帽可以有效防止阳气从头部散失;颈背乃阳经之海,是人体督脉和膀胱经循行之处,最易受风寒侵袭,穿高领衣物、坎肩或披上围巾,是保护颈背的简单有效之法;足部离心脏最远,血液供应慢而少,保暖能力差,中医认为,寒从脚下起,每天用热水泡脚,按摩脚心涌泉穴,能促进血液循环,温煦全身。2.早晚加衣,活动减衣,衣着过厚导致出汗,会使阳气外泄、邪气易侵。
防病。冬季是感冒、流感、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。中医认为,这多与卫气不固有关。卫气好比身体的“卫士”,负责抵御外邪。冬季养生核心在于增强卫气的防御能力。养生要点:1.起居有常。保证充足的睡眠,顺应自然界的规律,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有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。2.注意空气流通。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也要定期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,避免病菌滋生。3.适度锻炼,微汗即止。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慢跑等温和的运动,以身体微微发热、尚未大汗淋漓为宜。4.素有慢性病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),需依据冬季病情变化、遵医嘱调整用药,防范心脑血管疾病急症。
温补。民间素有“冬日进补,来年打虎”的说法,冬季人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强,是进补的好时机,建议遵循“温补”原则,平和地滋养身体。养生要点:1.多食温性食物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韭菜、南瓜、桂圆、核桃等性温的食物,有助温中助阳,散寒保暖。推荐两个食疗方,一是当归生姜羊肉汤,能补气养血、驱寒暖身;二是山药粥,山药性平,健脾益胃,可培补后天之本,适合各类人群冬季平补。2.巧用调味品。烹饪时,可适量加入生姜、大蒜、花椒、肉桂等调味品,不仅能增味,更有温通散寒的功效。需要提醒的是,温补并非人人适宜,体质偏热、易上火、长口腔溃疡、大便干结者应酌情减量。
养阴。冬季主藏,对应五脏中的“肾”。肾主藏精,是人体阴阳的根本。因此,在温补阳气的同时,切不可忘记养阴。正如自然界需要冰雪覆盖以滋养大地一样,人体也需要阴液来濡润脏腑,制约过亢的阳气,达到阴阳平衡。养生要点:1.多喝温水。冬季干燥,虽不常口渴,但人体仍需要大量水分,常喝温水能避免体内阴液亏损。2.食用滋润之品。可适量食用芝麻、核桃、木耳、银耳、百合、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。推荐百合银耳羹,有助滋阴润肺,非常适合干燥的冬季食用,能有效缓解皮肤干燥、口干咽痒等问题。此外,也可多喝粥,能生津养胃,若在粥中加入枸杞、红枣等,效果更佳。
以上四个冬养要点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保暖是守护阳气之根,防病是巩固防御之墙,温补是增添生命之火,养阴则是涵养生命之水。只有顺应天时,科学调养,才能为来年的健康活力打下坚实基础。
受访专家: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病科(心血管内科)副主任、主任医师 范建民
本报特约记者 陈 双
(文字来源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article/4P0wL56k5iS)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https://qiye.58pic.com/newpic/74015571.html)
相关热词搜索:入冬养生四个关键词
上一篇:有请这五味中药房里的“扫地僧”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