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
性早熟逐渐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。不少父母发现,如今的孩子似乎比上一代表现出更早的发育迹象,这一现象不仅引发广泛关注,更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。
但许多家长对
性早熟存在误解,甚至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性早熟的常见误区。
误区1:
有些家长认为,孩子比别人发育早是好事,说明营养好、长得快。但实际上,性早熟并非单纯的早长,而是一种内分泌疾病。
正常情况下,女孩在8岁后、男孩在9岁后才会逐渐出现第二性征发育。如果女孩在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、男孩在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,就可能属于性早熟。如果不及时干预,孩子的骨龄可能提前闭合,导致成年身高偏矮。
我院张晓亮医师提醒各位家长:过早发育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,比如因体型变化而产生自卑情绪。因此,发现孩子发育过早,应及时就医评估,而不是放任不管。
误区2:性早熟是吃了激素食物
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性早熟,第一反应是“是不是吃了含激素的食物?”确实,环境中的雌激素类物质可能对发育有影响,比如某些塑料制品、化妆品或保健品。
但性早熟的原因很复杂,并不全是吃出来的。除了外源性因素,遗传、肥胖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性早熟。尤其是肥胖,超重儿童体内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可能促进性腺发育,增加性早熟风险。
误区3:性早熟孩子最终身高矮
有些家长认为,孩子发育早,骨龄提前,以后肯定长不高。其实,性早熟对孩子身高的影响因人而异,关键要看干预时机。
如果发现得早,医生可以通过抑制性激素分泌的药物延缓骨龄进展,为孩子争取更多的生长时间。但如果拖到骨龄接近闭合才就诊,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。
因此,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速度很重要,如果发现身高突然蹿升或发育迹象过早出现,应尽早到儿童生长发育科检查,而不是盲目等待。
误区4:性早熟只需要打针
对于需要治疗的中枢性性早熟,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(GnRHa)是常用的药物,也就是家长常说的抑制针。
但并不是所有性早熟孩子都需要打针,比如部分单纯乳房早发育的孩子可能只需观察。治疗期间还需定期复查骨龄、激素水平等指标,调整治疗方案。因此,性早熟的管理是一个综合过程,不能简单理解为打几针就好。
误区5:性早熟无法预防
虽然性早熟的部分原因(如遗传)无法改变,但家长仍可以通过科学方式降低风险。
比如,避免让孩子长期接触含雌激素的用品(如某些成人护肤品),控制高糖高脂饮食以减少肥胖风险,保证充足睡眠等。
作为家长,了解正确的知识,避开常见误区,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如果发现孩子有发育过早的迹象,建议尽早到儿童生长发育科就诊,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。科学应对,才能让孩子少走弯路。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天使儿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