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北京健康咨询预约挂号平台

结节源于痰瘀
2023-11-02 10:24:24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 点击:

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,现代人的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,包括肺结节、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等。结节包括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。
 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,现代人的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,包括肺结节、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等。结节包括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。良性结节通常分为肿瘤类、囊肿类和息肉类;恶性结节按照来源分为上皮、间叶和淋巴细胞类,按照位置分为消化道、呼吸道、泌尿生殖、头颈部(甲状腺癌、口腔癌等)等,需要通过实验室、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确认。
\
  结节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,大多认为可能与感染、免疫、遗传等相关。中医认为,结节属于中医“癥(读音为zhēng)结”范畴,其形成与气滞、痰凝、血瘀有关,主要责之于肝、脾、肾三脏。肝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;脾主运化;肾主水,调节水液代谢,如果饮食伤脾、色欲伤肾,使脾肾两虚,津液运行失常,津凝为痰,或因情志不畅(暴怒伤肝),使肝气不舒,日久肝郁气滞(气滞则血瘀,且肝克脾),使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,瘀血痰浊相互胶结,就会形成结节。
  在河北省名中医、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葛建立教授看来,中医“痰饮”“瘀血”等病机理论以及相应“化痰”“活血”等治法历经千载,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然而,随着时代发展,疾病谱不断增加,诸如肿瘤、增生、结节、硬化等疾病,单纯用痰饮、瘀血理论,已不能完全将其阐释清晰。因此,探讨新的病机及相应治法势在必行。葛建立教授团队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,以痰饮、瘀血为基础,提出了“癥结”论治的新观点。
  “癥”,“症”之繁体,癥之为病,指腹中结块,首见于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,其曰:“妇人宿有癥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者,为癥痼害。”结之为病,首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其中多次提到结,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平人气象论篇》云:“结而横,有积矣。”癥结之为病,首见于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以此视病,尽见五脏癥结。”此处“癥结”泛指病邪积聚之处。
  “在历代医家的基础上,我们结合临床实践,认为癥结是脏腑功能失调、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病理产物,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,其发生、发展及演变与痰饮、瘀血密切相关。”葛建立表示,痰、瘀是癥结形成的物质基础,癥结是痰瘀互结形成的最终产物。癥结的致病特点为:随气机升降,无处不到,多为有形占位,以肿块、结节、增生、纤维硬化、动脉硬化、结石及疼痛等为主,也可出现麻木、抽搐等表现,日久还可出现各种变证。
  在葛建立看来,癥结源于痰瘀,常因虚而生,但癥结形成后,日久耗气伤血又可致虚。因此,癥结致病多为因虚致实,实反致虚,虚实夹杂。癥结之为病,虽种类繁多,但核心病机均为癥结阻滞。根据中医“异病同治”原则,消癥散结为其基本治法。同时,还要根据人体正气损伤情况,适当兼顾补虚。
  葛建立说,结节属于“癥结”的一种,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,可采取消癥散结的方法治疗。基于这个总纲,葛建立在临床实际操作时,会根据结节的不同部位和经脉循行以及临床症状辨证加减。比如,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“瘿病”,在颈前结喉两侧,属任脉所主,亦为督脉的分支,而任督二脉皆系于肝肾。故治疗时,除了消癥散结,还要注意调补肝肾。再如,乳腺结节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,但与肾经、冲任二脉也有联系,所以结节常伴有疼痛和月经不调等,治疗既要消癥散结,又要兼顾疏肝和胃、补肾调经。又如肺结节,其部位在肺,而肺主宣发,所以消癥散结的同时还要宣肺理气等。
  葛建立教授提醒,对于有结节的人群,既不能不在意(确实有一部分结节会恶变),也不能太在意(产生心里负担)。发现结节,应该请医生先评估。身上长了结节,如何控制其生长、不再出现新结节,中医药主动干预有时是必要的。没有结节的人群,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,有助于预防结节的发生。
  饮食有节。少吃高脂肪、辛辣以及腌制类食物,多吃富含蛋白质、含碘量高的食物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,如鸡蛋、牛奶、虾、海带、紫菜、蔬果等。
  起居有常。生活有规律,避免经常熬夜、劳累。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内分泌紊乱,容易形成结节。同时,适度锻炼,增强机体免疫力是防病根基。
  心态平和。日常避免生气,放平心态,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。遇到解不开的心结,必要时应寻求心理医生帮助。
  远离污染。远离各种辐射,避免长期接触化学性物质,做好大气污染及烟尘防护。
  受访专家:河北省名中医、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葛建立
  本报特约记者 周文平
 
(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article/4F5Jmucg1MN)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https://qiye-dl.58pic.com/46039089.html)

相关热词搜索:结节

上一篇:霜降啦这个部位的保暖要跟上
下一篇:科学调理体寒(中医养生)

分享到: 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