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北京健康咨询预约挂号平台

看看你的身体哪有寒
2024-01-25 16:24:00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 点击:

寒者,冷也。《黄帝内经》把寒证分为外寒和内寒:“阳虚则寒,阴盛则寒”。
  ●腹部冷痛热敷 足部冰凉药浴 肾虚宫寒艾灸
  寒者,冷也。《黄帝内经》把寒证分为外寒和内寒:“阳虚则寒,阴盛则寒”。自然界中,具有寒冷、凝结特性的外邪,都称为寒邪,寒邪为病称为外寒病。在寒冬腊月,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,常易感受寒邪;另外,淋雨涉水、汗出当风、贪凉露宿,或过食寒凉之物,均为感受寒邪的途径。同时,体内阳气虚弱或阴气盛,不能温煦肌表,可引起内寒病。内寒病与外寒病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。外寒病损伤阳气可导致内寒病,内寒病由于阳气不足常易诱发外寒病。当身体不同部位出现寒邪或遭寒邪侵袭后,会出现哪些不同症状?
\
  寒性为阴,易伤脾胃阳气。人体阳气不足,不仅不能祛除寒邪,反而易被阴寒之邪所伤,寒邪损伤脾胃阳气,或过食生冷,寒积于脾胃,背部及腹部就会特别怕冷,夏天不能吹空调、不敢喝冷饮,常见手脚发凉、面色青白、下体寒凉、脘腹冷痛、呕吐腹泻等症状。若不加干预,脾气进一步变虚,无力运化水湿,会诱发寒湿困脾证,表现为胃脘满闷(或绵绵作痛)、食欲不振、头重头沉、肢体困重、大便溏泄、恶心呕吐、口淡苔白等。寒邪损伤心肾之阳,可见手足厥冷、精神萎靡、小便清长等。
  寒性凝滞,会使经脉气血涩滞不通。这种状态下,容易形成瘀血、痰浊、气滞互结的情况。身体气血运行不畅,“不通则痛”,会出现各种疼痛症状;寒邪侵犯经络,经络有寒,可出现关节疼痛或全身痛;寒邪侵犯胃肠,胃肠寒盛,可见脘腹冷痛或绞痛;肝脏有寒,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。
  寒性收引,容易侵犯人体肌表。表现为肌肤闭塞,阳气不得宣泄,出现恶寒、发热、无汗等。若经络关节有寒,可见筋脉、关节屈伸不利、拘挛。女性盆腔有寒,可出现月经失调(月经减少或延迟)、痛经,长时间会使经血瘀滞,引发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异位症,月经、生育都会受影响。
  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寒邪,我们可以使用中医的一些方法针对性祛除。
  腹部保暖及热敷。脾胃有寒,要特别注意下体及后背和腹部的保暖,进行腹部热敷。平时可用暖宝宝、中药热奄包热敷腹部。女性穿衣服一定要注意,尤其是腹部肚脐丹田处和腰骶部不能暴露在外,尽量别迎风见雨受湿寒。
  热水泡脚或中药足浴。“寒由脚下生”,平时应特别注意下肢尤其是足部保暖,可用热水泡脚或中药足浴。泡脚时可加点红花、细辛、桂枝、花椒等温性药物,也可在水中加入艾草或姜片,水温在40度左右即可,浸泡5~10分钟。
  艾灸外治。脾胃有寒,可艾灸神阙穴、关元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等;体表经络有寒,可艾灸大椎穴等;肾虚宫寒,可艾灸三阴交等。
  饮食调理及体育锻炼。多吃温热食物,忌食生冷瓜果、海鲜、冷饮等食品。适当增加体育锻炼,如慢跑、打太极拳、练八段锦等,提高身体素质,提升阳气,抵御外寒。
  中药口服。脾胃有寒时,可用理中汤、小建中汤等温中散寒,或用干姜、花椒、桂枝代茶饮;心肾有寒,可予桂附地黄汤、右归丸补肾阳;宫寒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暖宫丸等。
  以上方法,体寒人群可酌情选择。调理的同时,也要注意合理饮食,注意控制水分,进食不宜过量。当体寒症状严重、自行调理不能缓解时,需前往医院进行治疗。
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 李媛媛 □主任医师 纪太军
 
(文字链接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article/4GIfWX2GdJj)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https://qiye-dl.58pic.com/34008588.html)

相关热词搜索:体寒

上一篇:养生抓住“人定”黄金期
下一篇:为什么总觉得口苦

分享到: 收藏